什么是功能性训练?

 当小编几年前在北京体育大学读本科的时候,许多教练开始在训练中应用瑞士球和平衡板等器材并将这种训练标榜为“功能性训练”。最近越来越多的教练认为这些所谓的功能性训练其实是在浪费运动员的时间和金钱。那么到底孰是孰非呢?且听小编细细道来。
    要谈论功能性训练,我们首先需要给它下个定义,功能性训练重在功能,这种训练的目的是为了满足人体在特定专项和生活中的需要。功能性训练的概念起源于康复领域。很大程度上来自于SAID原则(Specific Adaptations to Imposed Demands),也就是对特定需求的特定适应。举个栗子吧,当你进行卧推训练后,你在将物体推离胸部时的运动表现就会更好,要么是推离的重量更大,要么是推离的速度更快,这取决于你的训练计划。那么对于竞技体育运动员来说,他们需要的功能是什么呢?在我看来就是他们完成专项比赛的能力。到底哪种训练才能训练出最具功能性的运动员呢?或者说哪种训练才是最具功能性的训练呢?
    我们都知道训练和比赛之间肯定存在着某种联系,说白了也就是训练的迁移效果。著名的运动科学家Dr. Yuri Verkhoshansky就超级训练(功能性训练的另一个叫法),给出了一些标准。
训练动作的幅度和方向必须与实际运动相近。
训练动作的肌肉收缩模式必须与实际运动相同。
训练动作的肌肉收缩速度必须与实际运动相同。
训练动作的力量发展曲线必须与实际运动相同。
    一个具有功能性的训练动作必须要满足以上的要求。但是小编始终觉得最具有功能性的训练动作就是实际运动本身。再举个栗子吧,对于拳击运动员后手直拳的训练来说,什么样的训练才是最具功能性的呢?根据上面提到的标准,如果这个训练动作必须与后手直拳拥有一样的动作方向、动作幅度、动作速率和动作时间,那么这个训练动作只能是后手直拳!也就是说对于后手直拳来说最具功能性的训练动作就是后手直拳!虽然听起来很拗口,但这就是功能性训练的实质,或者说功能性训练这个说法本身就是有问题的,这是一个市场营销的词,而非具有实际意义的词,因为真正的功能性训练就是你要在比赛中完成的动作本身。同样的,不管是传统的力量训练还是新兴的功能性训练,训练动作的迁移效果都不可能是百分之百,也不能因为功能性训练看起来更加困难更加复杂就认为它的训练效果更好,几乎所有功能性训练效果的研究都来自于骨科康复领域而非体能训练领域,所以我们不能将它的训练效果从有功能障碍的病人套用在功能良好的运动员身上。
    运动训练是一门艺术,更是一门科学,不是什么想当然的东西,无数运动科学家正在前仆后继地进行研究,试图阐明运动训练背后的生物学机制,在动作学习与运动控制领域相关研究刚刚起步的今天,我们一定要擦亮自己的双眼,不要被铺天盖地的市场宣传蒙蔽了双眼。康复体能新科学微信公众平台致力于推广拥有科学证据支持的运动康复及体能训练知识,小编也会竭尽所能地为大家搜集并呈现靠谱不忽悠的干货!让科学在这里流行起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