筋膜的解剖、生理功能和训练方法的概述



关于筋膜的功能:一般认为筋膜是被动传导机械张力的结构。有些研究提示筋膜可以独立收缩,故能够影响肌肉的力学性能。肌筋膜还可以减少肌肉的摩擦,允许肌肉与肌肉之间相互滑行。
     新研究中筋膜可以独立收缩,这是如何实现的呢?筋膜中存在大量的神经末梢(感受器)和自主神经,其中包括高尔基腱器官(感受肌纤维牵张)、帕西尼小体(感受压力)、鲁夫尼小体(感受剪切力)和间隙神经末梢(感受上述所有,尤其是疼痛);筋膜中存在平滑肌细胞;筋膜受到按压后的结构改变不符合其结构力学特征,推测其可能能够通过神经控制而主动收缩。怎样通过按摩刺激筋膜,使得筋膜中的感受器被触发并改变周围基质的粘度,这种粘度变化通过筋膜中的亲水细胞脱水和吸水来调节,可以作为筋膜损伤的治疗手段(传说中的马杀鸡)。2005年发表的论文Active fascial contractility: Fascia may be able to contract in a smooth muscle-like manner and thereby influence musculoskeletal dynamics中,Schleip通过各种理论推导和实验证明来说明筋膜主动收缩并影响肌肉骨骼动力学特性的可能性,不过证据不够强,仍然是猜测和排除法为主。
     另一个新特性就是筋膜的弹性比之前的预想要大很多,因为其复杂的网状结构能够有效将力均匀分散到众多的弹性纤维上。
(二)更新的运动模型
在传统运动生理学看来,筋膜作为覆盖在肌肉表面的结缔组织,起到包裹间隔的作用,只能被动传导机械张力,完成运动动作主要依赖肌肉和中枢神经系统,所以传统的运动模型如下:肌肉中的感受器信号通过传入神经传导至神经中枢,再由神经中枢通过传出神经发送信号至效应器,控制肌肉纤维的收缩、伸长以及紧张、放松,这个控制-反馈效应持续作用,不同肌肉群之间的通力协作完成动作。
对于筋膜的新发现,在原有模型的基础上,增加了以下反馈-控制机制:
  1. 筋膜中存在的大量的感受器接收体外的刺激(按压)和体内的刺激(肌肉挤压),将信号传递给神经中枢。
  2. 神经中枢将控制信号发送至筋膜中的自主神经(自主神经广泛存在于内脏中,受中枢神经控制却不能通过意志来控制,所以心脏不用你管也能跳的很欢快)。
  3. 自主神经控制筋膜中的平滑肌纤维,使其收缩或伸长,使得筋膜改变形状,同时刺激筋膜周边的基质改变粘度(含水量增加)。
在这个过程中,筋膜形状的变化又会刺激周围的肌肉,相当于间接控制了肌肉收缩,同时基质含水量增加(粘度减小)减少了相邻肌群间的摩擦(运动前要先热身:))。
     结缔组织的形变会间接引起肌肉收缩,其实人类很早之前就接受了这一观念,例如为大家所熟知的膝跳反射,就是肌腱引起的腱反射:刺激肌腱、骨膜引起的肌肉收缩反应,因反射弧通过深感觉感受器,又称深反射或本体反射。膝跳反射是通过刺激股四头肌肌腱引起股四头肌收缩,出现伸膝动作。除了新的反馈-控制机制,筋膜本身的弹性也受到年龄以及训练的影响。更年轻的、坚持合理运动的人(左),其胶原纤维呈现卷曲结构,纤维整体交织为类似网格的整齐形状,筋膜弹性高。年老、缺乏运动的人(右),其胶原纤维卷曲少,纤维排列自由没有规律,筋膜弹性低。




(三)筋膜训练
     筋膜训练的目标就是通过合理的训练方法改变纤维的形态和整体排列,来增加筋膜网络的弹性。之所以说有些噱头,因为在这个名词出现前,这些动作或方法就已经存在,不过因为不了解筋膜,把一些特性归到肌肉上去了。体能训练的指导思想是用尽废退和超量恢复,让身体逐步适应更高强度的运动,不断增强机能。无论肌肉力量、心肺耐力还是筋膜弹性,这个指导思想都是一致的。那么训练中就要在保证不受伤的前提下让筋膜而不是肌肉承受更多的弹性负荷。
下面是肌肉和筋膜在不同状态下的收缩和负荷情况,可以帮助我们确定训练方向:

图中红色活塞形状表示肌肉纤维的放松和收缩状态,绿色弹簧形状表示筋膜放松和负载状态
A是放松状态,肌肉纤维放松,肌肉长度正常;筋膜放松。
B是肌肉发力状态,肌纤维收缩,肌肉长度在正常伸缩范围内;连接肌肉的筋膜以及肌肉横断面上的筋膜处于负载状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