篮球运动员的力量训练


 训练中采用较低训练强度训练,提高速度就会缓慢,但却可以保证机体的充分适应及运动成绩的稳步增长。
 与此相反,大强度负荷刺激的结果是成绩提高迅速,但机体所产生的适应不稳定,成绩的提高因没有扎实的基础而呈现起伏不定。
 因此,训练中应采用训练量与训练强度交替增加的方法。
1.2.2.1.2.负荷量:
 也称作练习量。是指在持续、连贯的身体活动时,运动员机体在承受一定外部刺激总量时表现出来的内部负荷的程度。负荷量是达到较高训练水平的前提。负荷量主要包括训练量、比赛量、心理刺激量(训练和比赛中运动员所承受的外部心理刺激的总量)、内部心理量(多次测得指标的总量,如反应时、注意力等)。
 随着训练水平的提高,训练的负荷量将变得非常重要。对高水平运动员来说,在训练量方面是没有捷径可走的,他们必须完成足够的训练量。科学而有效地增加训练量,是现代训练首先需要重视的问题。大运动量训练无疑会带来生理上的适应,不断地增加训练量对于任何需要有氧代谢供能的运动项目都是十分关键的问题;同样,对于那些要求完美的技术、战术技能的运动项目也是必不可少的。因为,大量的重复练习,是高度完美、高质量动作的保证,也是提高动作质量、动作稳定性和动作可靠性的保证。
1.2.3.运动负荷的科学安排:
 现代运动训练中科学地安排和调控运动负荷是提高运动员竞技能力、保持良好竞技状态的根本性手段。
 科学地安排运动负荷是运动训练的核心问题,也是现代训练理论和教练艺术的体现。
 安排运动负荷首先应明确对运动员机体形成刺激的外部负荷的各种练习手段使用的定量要求,及所使用的练习手段对机体和训练效果将产生怎样的综合效应。
 同一水平的运动总负荷可以由不同地量和强度组合而成,也就是说,相同的运动负荷既可以通过突出强度、控制量来实现,也可以通过突出量、控制强度来实现。然而,负荷总量的组合方式不同,所产生的训练效果也不相同。
 突出训练负荷量对机体的刺激较缓和,所产生的训练适应程度较低,但相对较稳定,有利于延长超量恢复保持的时间,但超量恢复的程度低,出现时间也较晚。
 突出负荷强度,则对机体刺激较强烈,能较快的提高机体适应水平,而且超量恢复出现较早,水平较高,但保持时间较短,不太巩固,容易消退。因此,必须根据运动负荷的目的和其它多方面的因素,全面的考虑和安排运动负荷,制定负荷量与负荷强度的最佳组合方案。
现代训练中运动负荷节奏的安排形式主要有以下几种:
1.2.3.1.波浪型节奏:
 负荷变化呈逐渐上升和逐渐下降的趋势,变化较缓和,对机体刺激不太急剧,容易恢复,容易适应。
 这种节奏形式的安排在任何训练阶段均可使用,尤其适合于少年儿童训练。
1.2.3.2.斜线渐进型节奏:
 这种节奏的安排使负荷量斜线上升。
 多在某一短期训练阶段运用(如准备期),少年儿童时期运用多,但上升斜律不能太大。
1.2.3.3.直线恒量型节奏:
 在训练过程中,这样的安排使训练负荷基本保持稳定。
 这种负荷节奏主要适合于耐力或体操、技巧等项目。
1.2.3.4.阶梯型节奏:
 这种节奏的安排使负荷的增加按阶段逐步上升—保持,不出现明显的下降,而且总有两次是相似的,其它两次一高一低。
 这种安排有多种组合形式,常用于中周期的负荷安排,尤其是比赛期的前期和准备期的第二阶段。
1.2.3.5.跳跃型节奏:
 这是现代训练中的一种有效地大强度负荷安排形式。主要按以下方式进行:
 第一步 : 负荷剧烈增大(如从65%提高到90%)。
 目的是为了打破机体原有的训练适应的动态平衡;
 第二步:负荷剧烈下降(如从90%下降到60%)。
 目的是使机体迅速恢复并产生明显的超量恢复;
 第三步:逐步增加负荷到稍低于突然增加时的负荷水平(如从60%提高到80%)。
 其目的是使机体再一次接受逐步提高的负荷刺激;

 第四步:保持一段稍低负荷水平,使机体对这一负荷产生适应;
 第五步:负荷提高到略超过突然增大时的那个负荷水平(如从80%重新提高到90%或90%以上)。
 从而使机体承受负荷的能力达到一个新的水平。
 跳跃式负荷节奏
 多用于准备期的第二阶段(专门准备阶段)或比赛期(围绕重大比赛)。
 主要适合高水平运动员训练,少年儿童初期训练不宜采用。
训练中运动负荷安排的一般顺序:
  先增加量,后增加强度。无论是训练课的负荷安排,还是全年或多年训练安排,一般都是负荷量首先加大,之后逐步减量、同时增大强度;
 先加一般训练负荷量,后加专项训练负荷量。即在加量中先加一般训练负荷量,然后在减一般训练量的同时增加专项训练负荷量;
 准备性训练阶段先加量,后加强度;比赛性训练阶段则先减量后减强度。
 先安排无氧非乳酸性负荷的训练内容(如速度力量练习),后安排无氧糖酵解性负荷的训练内容(如速度耐力练习),最后安排有氧性质负荷的训练内容(如一般耐力练习);
 先安排技术性负荷练习,后安排体能性负荷练习;
 先安排训练性负荷练习,后安排比赛性负荷练习;
 先安排生理性负荷练习,后安排心理性负荷练习。
 合理的负荷练习程序,可以充分利用负荷之间的良性迁移作用,使机体产生良性的负荷效益积累,并可预防受伤和促进机体恢复。
1.3超量负荷与应激原理:
运动负荷不能永远停留在一个水平上,要想不断提高运动成绩,就得不断的提高运动负荷水平,打破机体对原有负荷的平衡状态,达到一个新的负荷水平。然后,稳定一段时间后,再增加负荷,以此循环往复,从而达到提高训练水平的目的。这就是所谓超量负荷原理。
 应激是指人体对外部突发性的强烈刺激(生理与心理刺激)所产生的一种生理与心理的综合反应。当人体处于大强度负荷、剧痛、冷热、缺氧、危险、紧急情况或情绪激动等状态时,机体就会产生一种相应的心理—生理紧张状态,这种状态就称为“应激状态”,引起“应激状态”的外部刺激因素被称为“应激源”。“应激源”必须是超乎寻常、必须超过日常的量才会产生“应激状态”,这就是运用“超量负荷”的依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