反应力量和反应力量的训练

反应力量是指肌肉在由离心式拉长到向心式收缩时,利用弹性能量在肌肉中的储存与再释放,以及神经反射性调节所爆发出的力量。通常由于反应力量的产生在肌肉的工作方式、能量产生以及神经调节支配等方面与传统上提到的快速力量、爆发力等力量素质的不同,所以自70年代初期以来,该力量在西方许多国家被列为一种相对独立的,与最大力量、快速力量和力量耐力相等同的力量素质。又由于这种力量主要体现在速度力量性项目中对运动成绩具有决定性作用的关键动作环节,如体操、田径以及球类项目中的起跳动作,所以近年来对反应力量的研究在体育发达国家受到广泛和高度的重视。人们试图通过对这一类关键力量素质的研究使整个速度力量性项目的运动水平得到突破性提高。

在我国尽管在80年代初期就对这一通常被称作“超等长力量”的“反应力量”进行了研究,但是至今它在运动生理学和运动训练学理论中还未被作为一个独立的力量素质看待,也没有形成一个专门的研究领域。许多教练员对该力量素质在多种运动项目中起有重要的甚至是决定性的作用缺乏认识,在训练中忽视对“反应力量”的专门培养,以至影响到整个运动水平的提高。因此,对反应力量及其训练进行分析和论述无疑有助于我们在理论上加深对该力量素质的认识,在训练实践中给予重视,最终迅速提高反应力量的研究和训练水平。

速度力量

1反应力量是一个独立的力量素质因子

在传统的体育理论中,一般将骨骼肌的收缩分为3种不同的形式,等长收缩、离心收缩和向心收缩。然而人们发现,在运动实践中上述收缩形式很少独立出现,大量的人体运动尤其是以速度力量为主的动作例如田径、跳水和体操的跳跃动作,肌肉往往是以先做离心工作,继而做向心工作的形式进行收缩的。人们根据该收缩过程中肌肉首先作“反拉长工作”并受到运动神经反射性调节的特点,称之为“反应收缩”。这种收缩方式也被称作拉长一缩短周期、离心一向心复合式收缩或超等长式收缩。

自1964年反应力量问题被提出以来,人们发现肌肉的离心一向心复合式收缩并不是离心收缩与向心收缩的简单相加,而是在离心收缩阶段将一部分由于肌肉被拉长而产生的弹性能以势能的形式储存在肌肉的弹性结构中,在紧接着的向心收缩阶段,一部分储存的弹性势能转化为动能被重新利用。同时在肌肉的离心收缩阶段运动神经中枢也参与了对肌肉工作的反射式支配和调节。由此可见,反应收缩是离心与向心收缩的有机结合。离心收缩是反应收缩的发动阶段,它为其后的向心收缩创造了条件,是整个收缩过程的决定因素。向心收缩是反应收缩的结果,在此阶段向心收缩本身产生的收缩力和通过离心阶段利用弹性能量释放获得的力汇集成最后的跳跃力量。

在离心收缩时最适宜的拉长长度和速度是肌肉弹性能量产生的前提条件,同时也是提高神经中枢对肌肉调节支配能力的决定性诱因。德国的比勒在分析了多种典型的起跳动作之后认为,拉长一缩短周期应在2 5 0 m s内完成,过长的收缩时间仅不利于弹性能量的产生,而且会导致已获得能量的损耗。然而离心阶段产生并被储存的弹性能量能否在向心阶段最大限度地被利用,关键取决于肌肉从离心到向心收缩的转换。快速和平稳地衔接能够减少能量的消耗,提高弹性能量利用率。这一点在体育实践中已得到充分证明,任何体育项目的起跳动作如果在离心与向心收缩之间的衔接不好,出现明显的停顿,其起跳效果必然会受到极大的负面影响。梅斯特尔等人对体操、田径和速滑项目的起跳动作进行了分析,他们认为起跳腿髋、膝和踝关节以及各参与运动肌肉之间的协凋配合,使离心到向心快速柔和的过渡是弹性能量得到最充分利用,获得最佳起跳效果的保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