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你做动作时很容易出现代偿现象

你认为现在30人在教室里面,台上的老师正示范着深蹲,你觉得台下会出现几种不同的动作模式?

答案是不意外的30人!


 

每个人身体都拥有属于自己的独特性,尤其是从出生到现在的各种经历都会影响这份特殊性,所以在讨论训练动作的时候,常会听到有人说:没有对不对,只有适不适合,乍听之下似乎是个富含哲理与艺术的好话,但可惜的是,我认为这句话只说对了极小的一部分。

所谓训练,到底有没有正确动作?

我会告诉你:有。但他不是像数学【1+1=2】那样的绝对,而是基于一个有理可循的原则发展出来的,它是一个连续性的光谱,也就是它会落在一个区间,一个评估风险效益比最佳化后的区间。

至于要如何去适合每个人,也不过是从这个原则上出发,再将眼前的人所表现出来的特殊性加以整理后去微调而已,至于如何找出较好较适合个人的动作模式,那又是另外一个漫长的故事了,今天的重点是希望大家认识肌力训练中的代偿这件事。

代偿:在身体许多系统中都会发生,这里先单纯以肌力训练为讨论主轴。

很多人做肌力训练时一听到代偿就马上联想到受伤,因此把他视为撒旦、视为邪恶的化身,但我们必须了解,代偿它其实是身体系统的保护机制,也可以说是一种本能,而且是一种极度目标取向的本能。

举个例子:今天你看到地上有张千元大钞,你本想轻松弯个腰把它捡起来,但昨晚才因为过度激烈的运动(乖孩子就不要问是什么运动)而导致腰闪,结果只要一动到腰就会痛到飙脏话,于是...身体自然选择了用蹲下去的方式捡起来。

在捡的这个过程中身体是这样进行自我沟通的:

目标:捡起在"地上"的钞票→做法:弯腰(发现弯不了会不舒服)→换方法:蹲下→完成:

何谓代偿:当身体想要/需要达成某个目标(目的)却发现原先设定的动作模式无法顺利达成目标时延伸出来的替代动作。
 

身体是如何选择要用怎样的动作去代偿的?

首先要先了解身体关节在活动上的两大重点:流动性(或活动性)、稳定性,其中活动性的相关要素有肌柔韧度、关节囊状态等;而稳定性则有关神经控制能力、肌力等。

而在身体上,有的关节主要属性为活动性;有的关节主属性则为稳定性,每个关节活动性、稳定性的属性比重都不同,但可以确定的是,几乎没有一个关节是100 %偏向其中一属性的,一定会参杂一点其他属性,这也是我们身体的自由度可以超乎想像的奥秘,因为它其中可互相搭配的组合排列是非常多的。

因此当我们有了个目标进而选择了一个动作来执行的时候,若其中有个主要动作关节它的主要属性出问题了,身体会基于保护的立场以及为了使命必达而直接请这个主动关节放弃尝试挑战,然后就近拜托附近的几个关节做出一些不属于它主要属性的工作,那所谓的代偿动作就这样生出来了。
 

相邻关节假说

是一套人体活动规律,由功能性训练专家Michael Boyle 和FMS 发起人Gray Cook所提出的一项重要发现。

相邻关节假说的简意是,人体虽然由许多不同的骨骼和肌肉所组成,但如果我们从下到上(或从上到下)观察,会发现人体其实是一层又一层互相堆叠的关节,举例来说,从脚往上,会经过踝关节、膝关节、髋关节、腰椎、胸椎、肩胛、肩关节等,也就是说从下到上有一个又一个功能独立的活动单位。

人体的关节通常具有稳定性和活动度两种功能:稳定性指的是一个关节可以抵抗移动的能力;而活动度,指的是一个关节可以在关节幅度的全程里自由移动的能力。这些关节或身体部位的功能,似乎有个明显的趋势,就是相邻的两个关节,在不当训练或是缺乏训练的状态下,容易失去的功能(或需要被训练的功能)概略是相反地,也就是以下的趋势:

1.踝关节需要做很多动作,但在不当训练或是缺乏训练的状态下,容易变得僵硬,需要加强活动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