泡沫滚轴真的是靠松解筋膜起作用吗?

 泡沫滚轴非常流行。在运动领域通常作为热身(warm-up)的一部分。物理治疗师把它作为治疗策略的一部分,用来改善紧张组织的延展性(Extensibility)。虽然泡沫滚轴带来益处的真正证据还非常有限,但已经有一些研究显示可以短期改善不伴有肌力减退的关节活动度(这点非常有意思,因为拉伸的活动度增加,往往和肌力减退相关联)。

本文不是质疑泡沫滚轴的益处。相信它对部分人群以某种方式在起作用,不然也不会有那么多的治疗师,例如Mike Boyle就经常使用泡沫滚轴,且毫不吝啬赞美之辞。

我以个人的理解,对滚轴的以下方面进行探讨:

1)泡沫滚轴能改善组织性能吗?

这是我们最常听到的,但通常都不具有特定性,例如组织的哪方面性能。可能很多人都认为滚轴能缓解臀部肌肉的紧张,就像用一个擀面杖揉面团一样。严格来说,这种解释肯定是针对普通人群,而非专业人员。从专业程度上看,或许组织性能的改善包括筋膜黏连的松解或者激痛点的消除。在后面我还会详细讲解。

 

2)泡沫滚轴真的能拉长或者松解筋膜吗?

虽然人们总是这么认为,但对于我来说,真的不知道泡沫滚轴为什么能拉长和松解筋膜。筋膜真是非常坚韧的组织。它的确有一定程度的可适应特性,但最终还是身体形成的坚固结构。难道我们真得以为是背靠滚轴滚几下就显著改变了组织结构。如果真是这样,筋膜开始拉长,每次松解一点,那我们岂不是很脆弱的生物。因此,在我看来,关于滚轴拉长筋膜的说法连普通常识都似乎对它形成挑战。

 

当然,更重要的是,没有研究证实这种说法。有部分研究试图揭示多大程度的压力才能引起人体结缔组织的永久变形。如果想要永远改变,那么只能回到中世纪接受酷刑。或许只有用上压路机才可以,滚轴是做不到的。而经常使用滚轴的那些组织,例如髂胫束,腰部筋膜和足底筋膜往往还是身体最牢固的地方。

 

3)滚轴是否能松解筋膜的黏连呢?

或许滚轴不能拉长髂胫束,却能够使妨碍肌肉之间滑动的筋膜粘连出现断裂。还是前面所提到的,手法力量只能使得鼻背筋膜发生变形,但我们没有谁用滚轴去滚鼻子的。但你要说或许有些大肌肉之间的微弱黏连就如同鼻背筋膜,那也真得说不定。

另外,我还质疑的一点是,我们如何知道粘连发生在哪里,什么角度的力量能松解粘连?滚轴是一个钝性的非特异性装置,只能将力量分散在组织上。而筋膜恰恰是专门分散外部应力的,因此外力很难在筋膜上找到一个特定点以一定角度切入。

而且,我还发现,即使滚轴发生作用,其作用也是暂时的。当人们做了滚轴治疗,会暂时好转,但可能明天甚至同一天的晚些时候,他们又感觉不好,需要在同一个地方再次施以滚轴。如果滚轴的机制是将黏连松解,那为什么松解完了,还需要马上再松解呢?难道筋膜又重新粘连回去了?这种暂时性的效果,强烈提示是神经系统参与其中,而并非筋膜结构。

4)泡沫滚轴消除激痛点(Trigger Point)吗?

激痛点

许多泡沫滚轴的支持者认为其能找到激痛点并且作用于激痛点。那这种说法真的能成立吗?

首先,对于激痛点的理解,不同的人有不同的看法。有些人说它就是一个疼痛区域,另一些人则认为是特定的病变区域。至少激痛点还是有争议的。一是激痛点是否存在的争议,二是能否可靠找到激痛点的争议。三是激痛点能否被有效治疗的争议。由此产生了众多针对激痛点的治疗,例如拉伸,等长收缩后的放松,干针以及直接的挤压等。

 

虽然不能对所有的争议进行辩驳,但针对泡沫滚轴消除激痛点的观点,我还是不能同意。因为有太多的问题没有得到解答。激痛点治疗专家会告诉你并非每个痛点都是激痛点,并不是每个激痛点都具有临床意义,对于激痛点的识别和治疗需要专业知识的长久的练习。既然如此,我不认为泡沫滚轴会是很好的激痛点治疗的方法(前提是激痛点真的存在,并且对压力有反应)。

 

5)泡沫滚轴能通过本体感受的刺激起作用吗?

经常听到的一种解释就是通过刺激肌肉中的机制性感受器(例如Golgi,Spindle,Ruffinis, Pacnis以及DeNiros等)产生作用。这或许对于放松肌肉和筋膜以及改变大脑重新认知疼痛区域的感受传入会有一定作用。这应该是最靠谱的解释。但我仍然质疑这种解释人们之所以喜欢泡沫滚轴的机制。如果这种说法成立,为什么人们不就做些拉伸或者走动,在这些功能性运动中或许能刺激更多的这类感受器。难道说这种并不能让肌肉或筋膜得到更多拉伸或运动的泡沫滚轴能比功能性运动(例如下蹲,箭步等)更能刺激本体感受器?我看未必。

 

6)泡沫滚轴是通过DNIC(Diffuse noxious inhibitory control)起作用吗?

这是我最认可的一种解释。Diffuse noxious inhibitory control(DNIC)是所谓“下行修正“中一种,能通过大脑调整伤害性感受器的”负载量“(指来自于身体内的危险信号)。DNIC指得就是大脑抑制伤害感受器感知的信号向脊髓以及大脑进行传递。DNIC能够被持续传入的伤害感受信号(例如将手置于冰水之中)激活。此时抑制行为被广泛分散,因此,不仅是局部受伤区域甚至更远的区域也参与抑制痛觉感受器。换句话说,当你的腿部疼痛,如果你将双手置于冰水中,那么被激活DNIC将使足部和手部的疼痛同时减轻。这种通过一个区域的疼痛刺激来对抗另一区域的疼痛的动态过程,能解释许多疗法为什么有效。有时我们也称之为反刺激(Counterirritation)。但这种效应只能是暂时的。

那么DNIC的威力究竟有多大呢?相当大。一个战士在战场上失去手臂,只要当时战况一直紧急,他通常是感觉不到疼痛的,其中DNIC是最重要的原因。David Butler指出,DNIC是“大脑中的药盒“,其作用甚至超过吗啡(视频)。

泡沫滚轴的作用与该理论比较符合。首先,使用泡沫滚轴的第一原则是作用于疼痛区域并持续一段时间。这样可能就制造出一些疼痛(当然是好的疼痛),让大脑觉得这个刺激能够激活DNIC。第二,滚轴治疗时不仅减轻治疗区域的疼痛,也能减轻其他区域的疼痛。正是减轻不同区域的疼痛,让人们感觉滚轴治疗后活动能力得到加强。最后,为什么滚轴治疗的效果往往短暂,需要不停的重复治疗(而且重复治疗的强度需要更大时才能起作用,就像一些成瘾性的治疗)。这也是明显的中枢系统介导的机制,用DNIC也能解释。

好,简单的概括一下整个故事。当你把泡沫滚轴置于臀部进行治疗时,产生了明显的刺激伤害感受器的信号。大脑接受到这些信号并认为“臀部是想对我说此时那里有些危险。但是我碰巧知道这是一种治疗行为,因为治疗师是这么跟我说的,这是一种“好的”疼痛,不是真正的损伤。所以,那好吧,让我打开药盒,输送些药物到脊髓来阻断危险信号。“

这样说,是不是好懂一些?

泡沫滚轴的实际运用

或许有朋友会说了,我只关心效果,谁在乎怎么起作用。这样说也没错,但对于专业的物理治疗师若想制定理想的治疗方案则必须懂得真正的治疗机制。没有这种好奇心,你永远就不可能进步,不可能制定出更好的治疗方案。

了解了背后的机制,你就可能做更多的思考。例如:

如果泡沫滚轴的效果是暂时性的,那么你能持续获益吗?我认为这得看什么情况。暂时的疼痛缓解和运动改善会打开一个机会窗口。如果你有1个小时的好转,那么你就可以有足够的时间进行某项已不能进行的训练,学习更多的技巧,拓展新的能力等。这就可能变为持久获益。如果你还是坐在训练椅上,那么效果永远就是短暂的。另外,还有一个思考是,既然是大脑中的“药盒”,那是否会成瘾呢?我没有充分的证据,但确实看到这样的患者:刚开始使用泡沫滚轴效果明显,后来改用曲棍球(Lacrosse ball),然后变为木质球,最后居然发现屁股下已变成一个铁球,直至滚出了青紫瘀斑才能产生同样的效果。

这就是物理治疗师Todd Hargrove对泡沫滚轴的一些看法,共大家参考!(来源公众号: 枫叶之国话康复)

微信图片_20181003094604.png